隨著文章越來越多人轉發, 回答到最後二個問題壓力也越來越大, 尤其是關於父母的奉養與小孩教養, 很怕我們的觀念會被大家丟石頭吐口水. 網誌上寫的都是我跟J個人的想法, 並不可能盡善盡美, 也不求每個人都認同. 只請各位願意花時間看下去的善良朋友們客觀的看待. 若能在這得到一些些對你們有幫助的想法, 我是再開心也不過了. 但若覺得是我說的是邪魔歪道, 就把這網頁關了不再看就好.

大家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 但我覺得應該是”價值觀差異大的夫妻” 才是百事哀. 不論收入高低, 如果價值觀太不相同, 也是會常為了錢而吵架. 我和J很幸運的能在跨越半個地球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 祝福大家也都能找到一個價值觀及理念相近的人生伴侶.

5. 這是頂客族才能做到, 怎麼養小孩? 怎麼養父母?

請大家認真的想想, 當初決定生小孩的原因是什麼?

我和J因為各自的原生家庭都不甚美滿, 從認識, 交往, 到結婚前就很認真的討論過, 不打算在心理及經濟狀況都還沒成熟時生小孩. 甚至決定不生小孩, 就這樣二個人過也很足夠.

當初的想法很簡單, 如果我們真的生下小孩, 就必需對他的前半生負責, 所以當我們對自已的人生都還無法負責時, 把一個無辜的生命帶來人世對他也不太公平. 對我們來說, 想生小孩並不是為了要傳宗接代. 只是單純因為彼此相愛, 所以好奇我們共同創造出來的生命會是怎麼樣的.

沒有孩子, 我們也會努力讓人生一樣的快樂精彩. 有了孩子, 我們就與他一起體驗另一種人生.

很多朋友說養小孩很花錢, 除了奶粉尿布外, 很令人難過的是有一大部份的錢都是花在”找人/東西替我們陪伴孩子”上. 嬰幼兒時期托嬰, 大一些就送幼稚園, 托兒所. 上了小學中學後, 下課再送去補習班才藝班. 父母下班後累的像條狗, 沒有時間及精力陪伴孩子, 只好花錢買玩具, 電玩跟他們做伴. 

等到經濟寬裕有時間陪他們的時候, 孩子也已經大了, 有了自已的生活圈, 不再需要你的陪伴. 雖然家長們都想著為了提供小孩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賺錢, 但卻錯過了最珍貴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小小人兒們需要的不過是父母的陪伴.

既然因為相愛而把一個小生命帶來世上, 當然希望我們能陪伴他成長, 讓他得到最好的教養. 尤其是嬰幼兒時期, 我們不希望為了工作無法全心照顧. 從幼兒時就托嬰, 請保姆, 或祖父母代為教養. 世界上最在乎我的小孩的只會是自已, 沒有任何保姆或幼稚園會比我更關心. 也不可能專為一個孩子打造設計出最適合他身心發展的課程.

我們父母代, 祖父母代可能沒有選擇何時生小孩的權力. 一結婚就自然的懷孕生子. 但現代社會我們可以依據各人狀況來制定生育計劃. 不需要急著在經濟尚未穩定前就生小孩. 以現代人晚婚及晚生子的趨勢看來, 很多人都是工作十年後才生小孩. 如果在工作的前十年, 努力存下大部份收入, 財務較自由後再養育小孩並不是不可能.

當達成財務自由後, 我跟J認真的討論過生小孩. 我們的小孩可能沒辨法有高級的玩具, 手推車, 衣服, 或物質享受, 但他會從小就無時無刻感受到我們的愛及陪伴. 當別的小朋友在幼稚園上學時, 他會在公園玩沙堆追小狗. 一轉身, 我們一定會在身邊. 當幼稚園老師在黑板上一筆一劃教ABC時, 我們會讓他在說故事及玩遊戲中學習.

希望我們的價值觀能影響到他, 他不會在學校裡和同學比較誰有著最新的玩具及3C產品, 他會學會知足並珍惜自已的所有. 他能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有健康財務觀念的青年. 並為自已的後半生負責.

很多人質疑如何帶著孩子環遊世界, 我們在路途上遇見不少帶著小孩的家庭. 有些子孩直接參加當地課程, 寒暑假時再出發旅行. 也有家長選擇參加home school program, 只要配合學校教程, 有一系列由父母監督指導的遠距教學可以到高中. 要選擇哪種方法, 就要配合自已小朋友的適應能力. 很多人在看到新觀念, 新做法, 第一個想法就是”不可能”. 但我們忘了問”為什麼”及學習別人是如何做到的. 我相信只要願意花時間研究, 一定會有合適的方法.

而他的大學教育基金, 從孩子出生開始還有18年的時間可以準備. 一樣以提前投資的觀念看來, 18年後需要的30萬, 只用3%複利換算成投資現值, 現在開始一個月只要投資1,100塊. 一切都只要及早開始計劃及準備, 就不會寅吃卯糧被錢追著跑.

——————————————————————————————————————-

奉養父母的部份, 若父母如果到了退休年齡還需要你養, 代表他們辛苦工作一生後存不到半毛錢, 無法達到財務自由. 所以我們更應該從我們這一代自身開始計畫, 至少不要成為我們的下一代的負擔.

很不幸的, 我和J的父母就是工作了一輩子, 卻無法存下半分錢的例子. 我的父親在我十幾歲時就不知去向. 我的母親收入並不穩定, 也沒有存錢及理財的觀念. 常常都是入不敷出. J的母親是護士, 她也不了解理財, 大半輩子賺的錢也是左手進右手出.

看著他們常常為金錢困擾我們也很心疼. 希望他們過的更好, 後半輩子不需要為錢操心. 想幫助他們有更健全的財務, 請他們記錄日常生活的花費明細, 換來的常是一句“我們連吃飯都不夠了, 怎麼能存錢及理財?” 但其實這一輩子除了”必要”的支出. 很多花費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為了滿足物慾的支出. 當連日常花費是多少都不清楚時, 不論你提供多少金錢, 他們還是會覺得想要的東西太多, 擁有的太少. 因為分辨不出 “需要” 及 “想要”, 他們花了很多錢在其實不必要的東西上, 滿足了十分鐘的消費慾, 但卻辛苦了一輩子.

生日過節時我們當然會包個紅包表示祝福. 並希望他們能妥善利用這些錢. 但我跟J並無打算在家長還能工作時每月提供生活費. 因為父母們也要對自已選擇的生活方式負責. 如果他們願意把辛苦賺來的收入, 用來買他們”想要”的東西, 出國去他們”想去”的地方. 就不應該要求你付出生命, 為他們選擇的生活模式負責.

當他們無法工作時, 我們願意在家裡有需要時提供協助. 這部份的金額就要在當初計畫退休金時就計算好. 每個月預估固定的父母奉養支出, 並且請他們依此金額計劃自已的花費. 這個觀念可能會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孝, 但我無法說服自已贊同家長的物慾. 當我們只需要一雙鞋, 如果我們的父母想要十雙鞋才足夠, 那他們就必需多付出時間工作來滿足自已的物慾.

父母親也只是人, 當然不可能全能全知, 因為他們成長的環境及所受的教育, 可能理財觀念與我們有所差異. 在祖父母那代以前, 很多農業家庭有5-8個小孩, 連養活全家都很困難, 所以只能求養兒防老. 退休後的生活費, 由5-8個小孩分攤, 每個人的負擔也不大. 但自我們父母那代開始, 一家普遍只有1-2個孩子, 照理來說, 應該能有餘下的錢來儲蓄. 若父母工作一輩子都無存款, 日後孩子就算是雙薪家庭, 要負擔雙方父母再加上自已二個孩子的生活費. 2個人養8個人. 別說提早退休, 連想在65前達成財務自由都很困難.

很多現代人把奢侈品當成”必需品”. 如果有能力買手機, 電腦, 電視, 買車, 出國玩, 每個月買新衣服, 鞋子, 包包, 那就應該有能力存錢. 真正窮困的人是連三餐溫飽都要擔心. 若家長沒有多存錢少支出對財務負責的觀念, 我們可以設法趁早與他們溝通, 跟他們分享財務自由的觀念. 每個成年人都應該為自已的生活負責.

假設父母每月需要2萬, 4% rule來算, 在他們無法工作以前需要存到6百萬. 在小孩成年後開始工作期間(約20-40歲), 家長(約45-65歲)其實都還是可以工作的, 尤其當小孩開始獨立後, 家中開支應該會減少. 這時父母每個月只要能共同存下15,000. 在20年後複利之下, 他們也能減輕你的負擔. 若真的無法說服家長在還能工作時多存錢, 就只好趁他們還能照顧自已時, 提早連他們的退休金一起計劃, 為了自已親愛的父母親多工作幾年. 但我相信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們捕魚的方法. 能將健康的財務觀念傳達給家長也是愛他們的一種方式.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們自私, 但因為自已不負責的財務觀念而耽誤小孩的未來也是一種自私的行為. 我們的觀念是先求獨善其身, 如果連自已都照顧不好, 要如何能奉養父母及教養下一代. 所以再次強調我們應該從自身開始計畫, 不求養兒防老, 而是努力不要成為我們的下一代的財務負擔. 當對自已的財務負責時, 也才能有餘力照顧雙親.

“愛要及時”– 多花些時間陪伴父母與孩子, 相信比起不必要的物質享受, 他們寧願選擇我們真心的陪伴.

 

其它相關文章總目錄: 我們的財務自由故事

 

000  

(圖片來源: 網路)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