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章越來越多人轉發, 回答到最後二個問題壓力也越來越大, 尤其是關於父母的奉養與小孩教養, 很怕我們的觀念會被大家丟石頭吐口水. 網誌上寫的都是我跟J個人的想法, 並不可能盡善盡美, 也不求每個人都認同. 只請各位願意花時間看下去的善良朋友們客觀的看待. 若能在這得到一些些對你們有幫助的想法, 我是再開心也不過了. 但若覺得是我說的是邪魔歪道, 就把這網頁關了不再看就好.
大家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 但我覺得應該是”價值觀差異大的夫妻” 才是百事哀. 不論收入高低, 如果價值觀太不相同, 也是會常為了錢而吵架. 我和J很幸運的能在跨越半個地球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 祝福大家也都能找到一個價值觀及理念相近的人生伴侶.
5. 這是頂客族才能做到, 怎麼養小孩? 怎麼養父母?
請大家認真的想想, 當初決定生小孩的原因是什麼?
我和J因為各自的原生家庭都不甚美滿, 從認識, 交往, 到結婚前就很認真的討論過, 不打算在心理及經濟狀況都還沒成熟時生小孩. 甚至決定不生小孩, 就這樣二個人過也很足夠.
當初的想法很簡單, 如果我們真的生下小孩, 就必需對他的前半生負責, 所以當我們對自已的人生都還無法負責時, 把一個無辜的生命帶來人世對他也不太公平. 對我們來說, 想生小孩並不是為了要傳宗接代. 只是單純因為彼此相愛, 所以好奇我們共同創造出來的生命會是怎麼樣的.
沒有孩子, 我們也會努力讓人生一樣的快樂精彩. 有了孩子, 我們就與他一起體驗另一種人生.
很多朋友說養小孩很花錢, 除了奶粉尿布外, 很令人難過的是有一大部份的錢都是花在”找人/東西替我們陪伴孩子”上. 嬰幼兒時期托嬰, 大一些就送幼稚園, 托兒所. 上了小學中學後, 下課再送去補習班才藝班. 父母下班後累的像條狗, 沒有時間及精力陪伴孩子, 只好花錢買玩具, 電玩跟他們做伴.
等到經濟寬裕有時間陪他們的時候, 孩子也已經大了, 有了自已的生活圈, 不再需要你的陪伴. 雖然家長們都想著為了提供小孩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賺錢, 但卻錯過了最珍貴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小小人兒們需要的不過是父母的陪伴.
既然因為相愛而把一個小生命帶來世上, 當然希望我們能陪伴他成長, 讓他得到最好的教養. 尤其是嬰幼兒時期, 我們不希望為了工作無法全心照顧. 從幼兒時就托嬰, 請保姆, 或祖父母代為教養. 世界上最在乎我的小孩的只會是自已, 沒有任何保姆或幼稚園會比我更關心. 也不可能專為一個孩子打造設計出最適合他身心發展的課程.
我們父母代, 祖父母代可能沒有選擇何時生小孩的權力. 一結婚就自然的懷孕生子. 但現代社會我們可以依據各人狀況來制定生育計劃. 不需要急著在經濟尚未穩定前就生小孩. 以現代人晚婚及晚生子的趨勢看來, 很多人都是工作十年後才生小孩. 如果在工作的前十年, 努力存下大部份收入, 財務較自由後再養育小孩並不是不可能.
當達成財務自由後, 我跟J認真的討論過生小孩. 我們的小孩可能沒辨法有高級的玩具, 手推車, 衣服, 或物質享受, 但他會從小就無時無刻感受到我們的愛及陪伴. 當別的小朋友在幼稚園上學時, 他會在公園玩沙堆追小狗. 一轉身, 我們一定會在身邊. 當幼稚園老師在黑板上一筆一劃教ABC時, 我們會讓他在說故事及玩遊戲中學習.
希望我們的價值觀能影響到他, 他不會在學校裡和同學比較誰有著最新的玩具及3C產品, 他會學會知足並珍惜自已的所有. 他能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有健康財務觀念的青年. 並為自已的後半生負責.
很多人質疑如何帶著孩子環遊世界, 我們在路途上遇見不少帶著小孩的家庭. 有些子孩直接參加當地課程, 寒暑假時再出發旅行. 也有家長選擇參加home school program, 只要配合學校教程, 有一系列由父母監督指導的遠距教學可以到高中. 要選擇哪種方法, 就要配合自已小朋友的適應能力. 很多人在看到新觀念, 新做法, 第一個想法就是”不可能”. 但我們忘了問”為什麼”及學習別人是如何做到的. 我相信只要願意花時間研究, 一定會有合適的方法.
而他的大學教育基金, 從孩子出生開始還有18年的時間可以準備. 一樣以提前投資的觀念看來, 18年後需要的30萬, 只用3%複利換算成投資現值, 現在開始一個月只要投資1,100塊. 一切都只要及早開始計劃及準備, 就不會寅吃卯糧被錢追著跑.
——————————————————————————————————————-
奉養父母的部份, 若父母如果到了退休年齡還需要你養, 代表他們辛苦工作一生後存不到半毛錢, 無法達到財務自由. 所以我們更應該從我們這一代自身開始計畫, 至少不要成為我們的下一代的負擔.
很不幸的, 我和J的父母就是工作了一輩子, 卻無法存下半分錢的例子. 我的父親在我十幾歲時就不知去向. 我的母親收入並不穩定, 也沒有存錢及理財的觀念. 常常都是入不敷出. J的母親是護士, 她也不了解理財, 大半輩子賺的錢也是左手進右手出.
看著他們常常為金錢困擾我們也很心疼. 希望他們過的更好, 後半輩子不需要為錢操心. 想幫助他們有更健全的財務, 請他們記錄日常生活的花費明細, 換來的常是一句“我們連吃飯都不夠了, 怎麼能存錢及理財?” 但其實這一輩子除了”必要”的支出. 很多花費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為了滿足物慾的支出. 當連日常花費是多少都不清楚時, 不論你提供多少金錢, 他們還是會覺得想要的東西太多, 擁有的太少. 因為分辨不出 “需要” 及 “想要”, 他們花了很多錢在其實不必要的東西上, 滿足了十分鐘的消費慾, 但卻辛苦了一輩子.
生日過節時我們當然會包個紅包表示祝福. 並希望他們能妥善利用這些錢. 但我跟J並無打算在家長還能工作時每月提供生活費. 因為父母們也要對自已選擇的生活方式負責. 如果他們願意把辛苦賺來的收入, 用來買他們”想要”的東西, 出國去他們”想去”的地方. 就不應該要求你付出生命, 為他們選擇的生活模式負責.
當他們無法工作時, 我們願意在家裡有需要時提供協助. 這部份的金額就要在當初計畫退休金時就計算好. 每個月預估固定的父母奉養支出, 並且請他們依此金額計劃自已的花費. 這個觀念可能會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孝, 但我無法說服自已贊同家長的物慾. 當我們只需要一雙鞋, 如果我們的父母想要十雙鞋才足夠, 那他們就必需多付出時間工作來滿足自已的物慾.
父母親也只是人, 當然不可能全能全知, 因為他們成長的環境及所受的教育, 可能理財觀念與我們有所差異. 在祖父母那代以前, 很多農業家庭有5-8個小孩, 連養活全家都很困難, 所以只能求養兒防老. 退休後的生活費, 由5-8個小孩分攤, 每個人的負擔也不大. 但自我們父母那代開始, 一家普遍只有1-2個孩子, 照理來說, 應該能有餘下的錢來儲蓄. 若父母工作一輩子都無存款, 日後孩子就算是雙薪家庭, 要負擔雙方父母再加上自已二個孩子的生活費. 2個人養8個人. 別說提早退休, 連想在65前達成財務自由都很困難.
很多現代人把奢侈品當成”必需品”. 如果有能力買手機, 電腦, 電視, 買車, 出國玩, 每個月買新衣服, 鞋子, 包包, 那就應該有能力存錢. 真正窮困的人是連三餐溫飽都要擔心. 若家長沒有多存錢少支出對財務負責的觀念, 我們可以設法趁早與他們溝通, 跟他們分享財務自由的觀念. 每個成年人都應該為自已的生活負責.
假設父母每月需要2萬, 以4% rule來算, 在他們無法工作以前需要存到6百萬. 在小孩成年後開始工作期間(約20-40歲), 家長(約45-65歲)其實都還是可以工作的, 尤其當小孩開始獨立後, 家中開支應該會減少. 這時父母每個月只要能共同存下15,000. 在20年後複利之下, 他們也能減輕你的負擔. 若真的無法說服家長在還能工作時多存錢, 就只好趁他們還能照顧自已時, 提早連他們的退休金一起計劃, 為了自已親愛的父母親多工作幾年. 但我相信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們捕魚的方法. 能將健康的財務觀念傳達給家長也是愛他們的一種方式.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們自私, 但因為自已不負責的財務觀念而耽誤小孩的未來也是一種自私的行為. 我們的觀念是先求獨善其身, 如果連自已都照顧不好, 要如何能奉養父母及教養下一代. 所以再次強調我們應該從自身開始計畫, 不求養兒防老, 而是努力不要成為我們的下一代的財務負擔. 當對自已的財務負責時, 也才能有餘力照顧雙親.
“愛要及時”– 多花些時間陪伴父母與孩子, 相信比起不必要的物質享受, 他們寧願選擇我們真心的陪伴.
其它相關文章總目錄: 我們的財務自由故事
(圖片來源: 網路)
我的父親就是連自己的生活也照顧不了,,還很不負責任地將供養他父親(即我祖父)的責任也推到我身上去呢!
版主回覆:(12/29/2013 05:57:25 AM)
這種情況真的很無奈. 也只能為了長輩多工作幾年. 但也要跟父親溝通好每個月奉養的金額. 將這些支出加入計算財務自由所需的本金. 至少從自已這一代開始對財務負起責任.
我的父親退休了,自己也沒辦法照顧自己的生活,要60多歲的他聽進去甚麼財務管理,實在困難,但不給他生活費他又無法過活,我分析每個月有20%的薪資分配在父親的生活費用,還要還助學貸款跟保險費用20%,儲蓄15%,其他的才是自己能動用的,導致壓縮自己的飲食跟交通支出,說真的蠻辛苦的~ 不知道有甚麼建議呢?謝謝
版主回覆:(12/29/2013 06:35:10 PM)
"金錢處理"對華人來說常被當成一個禁忌的話題. 要跟長輩討論或檢討他們的支出, 不是件容易的事. 很有可能長輩會誤以為我們是要責怪或批判他們, 而馬上自我防衛的責罵子女. 也不願面對自已的財務漏洞.
我跟家長也常常在金錢觀念上無法溝通, 如果其它讀者有跟長輩溝通的經驗或想法, 也歡迎分享.
我不清楚你父親的消費習慣以及你們的相處溝通模式. 如果他還算理性, 或許你可以先將自已的財務計劃跟父親討論, 讓他知道你很努力的在計劃你們的未來. 告訴他你需要他的幫助來提高存款,把每月支出明細列出, 請求他幫助你檢視是否還有能節省的空間. 甚至可以用簡單的算式讓他看到每個月多存2,000, 未來10年不同投資收益的複利後的本利和會有多少. 讓他能認同你想早點理財投資的觀念.
希望父母看到子女那麼努力在為未來節省, 他們會重新思考自已的花錢用度.
當他習慣聽到你談論存錢省錢, 以及財務自由的觀念, 或許"金錢處理"會慢慢的變成不是那麼禁忌的話提.
祝我們都能成功的跟父母做良性的溝通.
媽呀!你寫的太好了!自己過的不好又何必生出下一代跟自己吃苦,禍延下一代!
而且我真的覺得父母養育自己固然偉大,但他們也需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過度照顧換來不知感恩的貪婪,悲劇,或是喜劇的人生由自己決定跟負責,不要覺得生了就很了不起,有孝心的適度付出即可!
版主回覆:(12/29/2013 06:46:01 PM)
我很感謝父母賜予我生命, 養育我. 所以不希望讓他們擔心. 自已有健全的財務, 父母也能放心.
想想, 其實能陪伴母親的時間越來越短, 這三年時間長期在外, 一年只能見到一次, 都覺得自已很不孝. 多花時間陪伴父母, 能讓父母無擔憂, 才是真正的孝心. 至於金錢觀念不同, 還是慢慢的與家長做良性溝通. 對父母的愛一定要及時付出, 才不會日後後悔.
對於生小孩,我跟你想法一樣。當自己在心理上&經濟上都還没準備好,何苦拉著小小人兒一起受苦。也因自身的經驗,讓我對生小孩一事非常僅慎,甚至連結婚的慾望也很低。常跟朋友說,與其找一個husband,我寧可找一位life companion。
也曾被人批評我的想法很自私,問題是我這麼做有害到誰了嗎?小孩不是生來玩的,也不是生來圓父母的夢的。是生來成為獨立的個體,而父母只是讓他們成為獨立個體過程中的其中兩位導師而已。
至於供養父母,目前跟姊妹們分擔父親在另一國家的生活費,但也有算過那樣的數目是足夠他不愁吃穿跟住。對他的其他物慾,我們都不太理會。有小孩供養父母,也有小孩至今還期待父母出錢為他/她結婚買房。
對東方人而言,小孩長大後若不供養父母就是不孝,小孩心理也有罪惡感。但西方人的觀念恰恰相反。對於生在東方家庭,成長於西方國家的我,有時還真矛盾。
版主回覆:(12/31/2013 04:22:30 PM)
Hi 小雞,
其實人都應該自私, 自私是在不傷害其他人的情況下, 愛自已大過一切, 所以會盡力把自已照顧好. 如果連自已都不覺得自已重要, 誰會重視你, 尊重你.
世界上很多指責別人自私的人, 其實才是最自私的. 他們希望你把他們的權益擺在你自已之上, 為他們而犧牲. 指責你自私, 但卻總是想從你身上獲得什麼. 所以我寧可先做個自私的人, 照顧好自已, 才有餘力照顧別人.
要找到價值觀相近能共渡一生的人真的不容易. 不論是否結婚, 都祝福妳能找到個知心的人生伙伴.
非常贊同妳的說法,我雖然人在東方,卻一直存有西方人的觀念。我不是基督徒,但我最喜歡基督徒的一種說法,每一個小孩都是上帝的子民,不是父母的財產,他必須要去面對屬於他的人生,完成屬於他的使命。為人父母能作的,是在他還幼小的時候,幫助他學習能夠獨立思考,判斷是非的能力。畢竟,沒有人能陪他一輩子,即使是他的父母。學習獨立的小孩長大了,或許不會常常黏著父母,但是他也更有能力去面對屬於他自己的人生了。這是我自己小小的看法~
版主回覆:(12/30/2013 11:24:12 PM)
不論東西方或宗教信仰, 相信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出於愛.
如果我們真的有小孩, 希望我們的愛不會不小心變成溺愛. 😛 現在不過紙上談兵, 等日後真的生了小孩才知道 .
感謝Winnie這三篇文章. 從小一無所有, 才能夠真正歸零思考, 每一樣東西, 到底是否真正必要. 一般臺灣小孩從小好命, 把許多父母努力來的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必需品, 因此也搞不清楚何謂必要. 以房子而言, 大多數臺灣人視為必買品, 購買不動代表成就, 賣出不動產為敗家, 政府也補貼房貸利息, 不補貼租金, 造成高房價低房租; 西方人則更清楚切割所有權與使用權, 所有權並非必須, 使用全才是必須, 因此補貼房租, 造成高房租低房價. 西歐國家中, 自有住宅最高的希臘 (~80%), 政府近乎破產; 最低的德國(~40%), 經濟力反而最強, 歐債危機後, DAX指數創歷年新高. 住在美國無地鐵的Seattle可以不買車, 實在很不簡單. 很多人覺得無車很麻煩, 但很少去計算, 為了減少這個麻煩, 要付出何種代價. 臺灣的高中數學, 三角函數, 指數對數, 微積分都教, 學生只會計算與考試, 但沒有教學生如何讓自己財務自由, 其實對於大多數百姓, 只需要加減乘除+複利. 我曾經很自豪臺灣的國中數學難度=美國的高中數學, 但會這麼難的數學能幹麻, 臺灣薪資15 年不動, 物價房價都漲了一倍, 痛苦指數急遽升高. Winnie的方法其實不難, 只要把不必要的開支拿掉, 日子就好過多了, 尤其是收入不高的人. 我們把自己的黃金 時間替血汗工廠賺錢換取微薄的薪資, 再花更貴的代價去買自己失去的時間, 把小孩交給安親班, 永遠窮忙. 再次謝謝Winnie的分享, 另類思考才能破解人生的惡性循環.
版主回覆:(01/03/2014 04:48:11 AM)
Hi Jinu, 謝謝你的留言. 不只台灣人, 其實美國人也有著所謂的"American dream". 買房買車買名牌就代表生活過的好. 但生活品質反而被這些沒物質享受給拖累了. 一輩子為擁有更多東西而忙碌.
看看文茜世界周報這篇報導http://www.youtube.com/watch?v=DTTEIOH85Qw
在瑞士及德國, 政府努力控制炒房. 保護人們基本住的權力. 房地產不像台灣被當成投資/投機的工具. 如果台灣租屋可以得到保障, 不用為了高額房貸付出大半輩子當房奴. 那該有多好.
學校教了許多數學理論, 但會影響我們一生的理財及金錢管理卻沒教. 現代大部份社會及世界的價值觀並不是教我們珍惜所有並知足, 而是鼓勵大家不斷消費, 刺激經濟. 希望大家能一同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追求的.
我非常非常贊同Winnie的許多觀念,特別是教養小孩和奉養父母。
其實Winnie的觀念跟我是不謀而合,再自然不過的。
關於奉養父母,我想我的想法從以前本來就是有點西化的,我覺得爸媽本來就不能把小孩當財產、也要為自己的理財習慣負責。隨便扣上「不孝」的大帽子是對小孩很不公平的,也是很自私的。這給父母一個藉口不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養小孩也是,我和我先生對養小孩的觀念是很像的。我們都會想辭職,用最多的時間自己帶小孩,跟孩子一起成長。可是我們都知道,如果這跟我們想走的人生方向不同、現實能付出的有差距,自己生了也顧不來,人生有缺憾自己也不會快樂;如果自己無法全心做到,給小孩我們想要的,那麼試問自己:生小孩的動機又是什麼?
我們兩個人也有自信能將生活過的精彩無撼。其實這提醒了我曾經因此被人家說過這樣想很自私,可是我覺得選擇自己的生活並決定負責並沒有自私,為了生孩子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能力,沒有用心照顧小孩的身心靈才叫做自私。
謝謝妳的分享哦!我很喜歡妳的文章。
祝妳新年快樂!
看到您的文章,真的是非常認同且分常喜歡!
關於小孩的部分,我原本還有一些問題想繼續請教Winnie
(主要是學齡前的開支問題,影響到我們的財富自由規劃)
但是將問題打著打著,再繼續參考上面的文章
突然覺得好像都已經解答我了!
真的是很謝謝Winnie寫出這一系列這麼好的文章!
祝妳新年快樂!
看到妳的部落格真的是讓我相見恨晚丫 ~~~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妳一樣早日達到財務自由 ~~~
版主回覆:(04/04/2016 12:59:23 PM)
天天你好,我相信只要開始努力就一定會裡目標越來越近。我很期待你不久的未來會和我分享你達成目標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