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7214337_18c5f33aa1_b  

從無數的影集電影裡認識的美國是NY曼哈頓的高樓, 自由女神像, 時代廣場, Vegas的炫麗夜晚, 及SFO的那座紅色大橋.

從出國遊學留學朋友們口裡認識的美國就是加洲陽光沙灘及好玩的party.

怎麼也沒料到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居然會是西雅圖.

當時跟著同事在冬天一起飛過來跟微軟開會.

心裡還想著比爾蓋茨當年是不是沒錢買灣區的大樓, 才會把公司開在這偏遠的荒郊野外.

但更沒想到的是幾年後的我居然會嫁來這兒當外籍新娘.

在西雅圖陸陸續續也住了快3年, 但住在那時卻也不曾用心想要好好紀錄所見所聞.

反而到了現在背起行李要流浪時, 腦中才不斷的想起西雅圖的好.

這次出門不知多久才會回去, 也不確定日後是否會選擇回西雅圖定居.

就趁腦中還有殘存的記憶時, 寫下我印象中的第二個家Seattle.

 

雖然只住了2年多, 但到處搬遷的我們也住了不少區域.

西邊的Belltown, Downtown, Capitol Hill, Chinatown, U district, Madison Park. 

加上東邊的Bellevue, Bothell 我全都住過一陣子.

 

西雅圖是美國第15大城, 位在華聖頓州. 是美國最西北邊的州. 常有人把它跟東岸那個華聖頓特區搞混.

西北櫻桃及華聖頓蘋果就是我們這州的特產. 由於充沛的雨水, 本州又號稱Evergreen State (長青州).

西雅圖四周被湖海環繞, 加上終年長青的樹木, 有山有水. 所以也自許為翡翠城 (Emerald City).

除了夏天的幾個日照充足的禮拜外, 大部份的時間這裡都是細雨綿綿. 這的雨很少會真的淋濕你, 頂多就像灑花的噴嘴細綿綿的雨絲飄在臉上. 所以很多當地人下雨也不撐傘的. 風衣或帽T的小帽一戴上在這若有似無的雨中漫步.

最早開發的downtown, 是當年Alaska淘金或伐木的轉運站. 二次大戰後波音(Boeing)在這設立工廠慢慢帶動城市發展. 加上近代的微軟(Microsoft), 亞馬遜 (Amazon), 星巴克(Starbucks)陸續設立, 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及週邊城市的開發.

Seattle downtown大部份的人是住在condo或是apartment裡. 台灣都叫公寓, 但美國的apartment是整棟為公司所有, 有專人管理. condo是屋主所有各自出租. 市中心的金融商業區白天雖然熱鬧方便, 但到了7點後就冷冷清清.

Belltown跟Lower Queen Anne算是downtown的延伸, 這幾年蓋了很多新的公寓. 餐廳酒吧咖啡館一應俱全, 很多在市區上班的單身朋友們或是新婚夫婦們會選擇住在這. 由於方便, 不少退休後的銀髮族也賣了大房子來住在這.

不過我最喜歡的區域還是Capitol Hill. 住在這白天有逛不完的街, 晚上有喝不完的酒. 整個區域有許多特色餐廳小酒館. 半夜肚子餓走出門就有東西吃. 這在美國可是很難得的. 假日晚上朋友們約出來喝杯小酒跳跳舞. 唯一的缺點就是weekend晚上睡覺要帶耳塞. 半夜很多party喝瘋了的人會在街上大呼小叫. 但如果你住在這, 大部份的weekend你也不會在家睡覺. 雅痞單身愛熱鬧的人住這絕對不會錯.

Chinatown雖然叫中國城, 白天也是華人居多, 但到了晚上店家陸續關門就有很多流浪漢聚集. 單身的女孩們最好還是別住在這. 這裡吃東西方便, 房租便宜, 但算是市區中最髒的一區. 我們才住二個月就逃走了.

U District是華聖頓大學區, 我們在這住了一年, 這裡比中國城還像中國城. 走到哪都可以見到黃皮膚的學生. 一條街上滿滿的珍珠奶茶店. 餐廳也都是配合學生的價位. 住這是便宜又方便. 但七老八十了還混學生群是有點不好意思.

不想住公寓但又想住市區的人可以在Madison Park, Wallingford, 或Green Lake附近找找房子. 這裡的房子都各有特色, 有住在童話小屋的感覺. 不但離湖邊海邊近, 又有公園可以溜小孩. 但價錢相對的也很高.

除了Seattle, 東邊還有的幾個新開發的城市. 微軟的總公司在東邊的Redmond, 從西雅圖要過華聖頓湖 (Lake Washington)才能到. 隨著微軟漸漸壯大, 東邊的Bellvue, Kirkland, Bothell也陸續發展成新市區. 尤其是Bellevue更成為很多華人們住房的首選. 有小孩或喜歡住大房子的家庭也都往東邊新開發的郊區移動. 因為這些後開發的城市總是規劃的比較整齊, 嶄新的辨公大樓及住宅, 比downtown Seattle乾淨許多.  但也少了那舊城市的特殊風味.

如果我們流浪完回去還有力氣趴踢, 應該還是會選擇住在Capitol Hill.

 


檢視較大的地圖 

 

 

Facebook Comments